音频中这位滔滔不绝的杖朝之年老人就是刘道义,manbetx3.0 著名英语教育家、中共十四大代表。她曾经担任过的职务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那种,比如manbetx3.0 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英语专家组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委会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以及manbetx3.0 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但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身份,还是曾经英语课本里主角李雷和韩梅梅的中方主编,被誉为“韩梅梅之母”。
6月是每年的高考月,也是关心学习,关心教育的特殊时期,近段时间以来,更成了焦虑泛滥的重灾区。本期《麦可林访谈录》,我们和刘道义老师一起来回顾一下manbetx3.0 英语基础教育的演变和发展,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教材编纂者眼中的正确学习方式,还有经过时间沉淀后,她对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

林匯棟:您现在还在积极工作,想做一套关于manbetx3.0 英语教育历史的书?
刘道义:我有一个想法,就想把英语教学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这40年,我们国家变化还是蛮大的,而且在外语教育方面进步很快,所以我想能够发动一些人,我们一块用英文来写,向国外发行。
我为什么要有这个想法?就是说习近平他讲过,要向国外讲manbetx3.0 的故事,可是我现在就发现,我们的科技发展它是硬的东西。航天技术怎么样,屠呦呦她的发明什么,这些都是很硬的,但是我们这种language & culture(语言文化)这些方面的东西,国外不太容易承认你。说得不好听,就是我有点不服气。
刘道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外语教育的发展,它是曲折的,叫做迂回前进。一直是twists and turns,ups and downs,回顾历史可以说,我们外语学科在中学学科中是最薄弱的,应该说受到历史的政治形势影响是最大的。
所以说,我们国家外语教育开始的时候,就是在100多年以前,是被打、被迫开始外语教育的。因为当时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就是我们manbetx3.0 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的历史,谈判的时候都是听人家外国人的,我们manbetx3.0 人不会讲洋文。清末洋务派最后就提出来,要学外语,所以开设同文馆,教学几国语言,还设有理工学科,为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就这么起来的,所以实际上是洋枪洋炮,打的我们学外语的。
到民国的时期,外语教育发展得比较快。不过当时学外语功利性强,做翻译,有些人成为外交家,也有人成为教育家,但也有人成了为外国服务的买办,他们的外语都是非常好的。不过,懂得外语的人数是极少的。
到了建国以后, 跟苏联的关系比较好,所以当时就以俄语为主,而英语是帝国主义语言,因此不受重视。而且,那个时候教育的理念也不大好,好像外语只是一个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是这种斗争的武器,外交斗争的武器。还有就是抗美援朝,很明显就是要做军事部门上面的翻译,也就是斗争的武器。但是对于外语, language education在一个人的发展当中,这种whole person development里面,是不是外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对这个东西认识不清楚。 就因为对外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有一段时间里面,甚至初中就取消了外语。
说老实话,建国以后英语的教育质量一下子就下去了很多。只是到60年代初期,有所开始发展。那个时候,特别是manbetx20客户端下载 上面,也纠正了一些极左的事情。比如说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当时在教育上面也是搞教育革命,也不是很科学的。后来纠偏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样的政策出来以后,60年代初期比较重视教育的质量。这个时候,周恩来、陈毅他们就提出来要搞外语学校,甚至提出来要从小学开始教,但是后来没有这么做。不过,那时候景山学校小学就开外语了,然后全国有些城市开设了一些外语学校,在北京有两所,以后在全国就有11所外语学校出来了。我是1956年考入北外的,1960年在北外英语系教学,第二年就被当时的北外附校,我就是这样的 调去北外附校那里工作了的。我是1956年上的大学,北外。
那段时间,高中、初中、小学我都教了,没想到对于后来我编教材倒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因为我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有也了一些了解。到了文化大革命当中,这一段情况不太好,是因为那时候受极左思潮影响,说什么“就是说,Wwithout learning ABC we can still make a revolution”,就是这个时代。当时编教材的时候,还是工人宣传队在那儿审查教材,只注意思想性,所以他也不懂教学规律,有些比较左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教学质量有一段时间相当低。

尽管这样,我们北外附校,应该说受影响还不是那么大。为什么?因为在71年、72年的时候,当时我国进了联合国,那时候尼克松访华,形势的变化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一段时间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他们就提出来,毛主席讲过一句话,就是“外语还是要学,从小学学起好”。这个东西没有文字的记载,不是说在毛选里面的,而是口头,但是口头的这一句话,发表后就很厉害。全国都开了小学外语。你都没想到,在文化大革命的70年代,全国小学都开了外语(课程)。
1977年秋,我就参与编写全国通用英语教科书了,一直到现在。这40多年的时间,简单讲的话就是编过三代教材(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这三代教材的变化是很大的。
林匯棟:请原谅我刚才挺冒昧的这样一个环节(请收听音频)。因为manbetx3.0 学生对于人教社的英语课本,其实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刚才的小环节,已经成为一段标志性的调侃了,但是您没掉入这个坑中。大家会觉得,当时从我们的中学课本中只能学到“ Fine, and you?“ 这样一种标准答案,但其实英文是很活的,有很多自由的表达。所以在你看来,manbetx3.0 学生实际上可以做到仅通过官方教材就学好英语吗?
刘道义:这个我们是走了一个弯路的。因为在80年代,当时The general level of English is very low,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没办法。整个中学下来,也就是1800词汇量,都到不了2000词,是这么一种情况。学生能学多少东西啊?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我们当时的方法比较陈旧,用的是这种structural approach。说的不好听的话,就是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你学的时候可能也已经不是那种办法了。就是What's this? It’s a book. Is it a book? No,it isn’t. 这样的书,它是完全脱离实际,而且脱离学生的思想,对吧?学生就是很机械地背,他不可能在实际生活当中使用。
后来到90年代的时候,Louis Alexander(编者注:英语教育家,《新概念英语》主编)作为我们的Junior English for China的senior consultant(高级顾问),他就说过道,这不是真实的语言。实际生活当中很少难说,你顶多就说What's this in English?真正不知道的话,你当然可以这样问。
我们想,后来主张要完全用功能法、交际法,我们老师也不适应,老师的英语也不行,也不流利,是吧?在教学当中有困难,所以后来用这种structural functional approach,把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不是唯一的一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样的话,就形成了“李雷-韩梅梅”的这一套教材。
当时就想用孩子们他们所喜欢的这种情景、熟悉的情景,所以我们当时初中的教材,是把孩子们完全按照孩子们的年龄段和他的学校生活、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组成一个有连续性的故事,情节、人物也是固定的,这样的话孩子们比较喜欢。孩子们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当然给他们印象比较深了。书里面的活动,什么开运动会,出去玩了,互相借东西什么的,都是小朋友熟悉的情景,所以他们就比较容易结合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有一些小的想象。这种我原来是没有想到的,就是说,他们之间有时候还有什么小暧昧,这些东西我都是当时没有想到的。因为我们这些编者很注意不要让孩子早恋,所以在这方面,一直是非常注意,很小心的。但是没想到,后来《国家记忆》(一档电视节目)里面,他们讲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使我感到非常的surprised,我也没有想到,怎么会引出来这么一些故事。

林匯棟:对,现在大家遗憾的都是李雷为什么没有和韩梅梅在一起。像您说的,作为编者的话,当时对于创作这些角色,只是为了营造更好的语言环境来学习。
刘道义:为了使孩子感兴趣,因为我们过去的pattern drills(句型练习)引不起来学生的兴趣。而这个书一开始我就发现,小孩子那个时候,一上街看到外国人他都能够说Hello,how are you?他就能这么说,不管怎么样,Hello,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当然比较机械了,就是这种东西。后来不是说到美国去,人家出现accident(意外),出了事故,见到面的时候医生问他How are you guys?他也说I'm fine. Thank you. 成了笑话了。
也说明了我们虽然是在教学法上面进了一步,但是进的不够。对吧?因为没有给学生设想这种different situations,学生不能灵活使用语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后来在改革当中强调了这个问题,强调了语境,强调了语篇主题思想,强调了语义和语用,这些东西是后来我们现在的教材才有的。你现在要看到新课本的话,你就知道了,那就多样化了,真的比这个就进步了很多,词汇量也增加了很多。现在高中下来不是说是一两千词汇量,而是3000多,甚至到4000多。
林匯棟:对于英语教材来说,manbetx3.0 又不是英语母语的国家,我们不能直接拿英美的教材过来,是否更纯正自然一些?
刘道义:当然不同了。这个问题我们也是经过一个阶段的。那时候是 Chairman Mao and the wounded soldier,“喝水不忘挖井人”,就是这样的一些教学,还有什么“半夜鸡叫”。这些教材怎么能够使得学生学好外语?
当然在文革以前的大学里面,像我那时候,开始的时候是正规的学习。后来经过一些什么劳动、大跃进、三面红旗,到了60年代了以后,又强调文学路线。到80年代,当时邓小平提出来,一定要用最好的教材,高质量的教材。当时他支持了10万美金,那时候有个版权的问题,我们并不在乎,因为没有参加版权公约,然后就托一些manbetx3.0 驻外使馆在外面买书,买了好多书过来。我们编各种各样的学科教材,都去参考了那些书的。那时我国还没有参加国际版权公约。
所以,外语这方面的话,我们就当时有Reader’s Digest和一些课本里面的好课文,你别看80年代的小教材,里面净是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个情况我们也走了一个极端,就是没有manbetx3.0 的东西,很少有manbetx3.0 的文化。然后到了90年代,我们开始考虑到different varieties of cultures,就把中外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到了21世纪以后,逐渐比较明确了,中华的文化还是很重要的。
这里面有个问题,西方文化有一些观点,是有他们的偏向的,比如说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他不是否定的。而我们是Collectivism,讲究集体主义的。那么西方是有丛林法则,像小孩子学的教材里面都知道了,大动物吃小动物什么的,这些东西都是比较ambitious,甚至aggressive。这些方面的话,跟我们的传统教育,仁、智、礼、信、义这些,它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现在我们讲的这个万般协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实际上还是挺好的,应该继承下来。在我们的外语教材当中,也应该把这些渗透进去。在这一次的高中教材里面,我们真的是中外内容融合比较多,不光是西方的文化。比如,讲到培根论学习,我们就把荀子《劝学》也用英文搁进去了。我们就是想让学生的视野开阔一些,不要以为好像只有西方文化是最高明的。我们manbetx3.0 的一些传统文化也应该要吸收进来。我觉得这对于民族的自信心、自强性,还是有好处的。
我感觉到,在我们的外语教育当中存在着很多的矛盾。我列了几个矛盾: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习得、学得,经典、时代感,中外文化,文与道。文,比如说语文,语言教学;道,道德,就是思想教育,就是说语言和思想教育这个关系怎么处理。这些过去都是有问题的,过去都是讲思想道德,讲革命文化,这样语言的规律就不顾了,这不行。那么你光讲西方的语言,而不考虑中华的文化,manbetx3.0 的特点,也不行。最后的话,孩子们真的是好多都跑了,不爱国了,也是存在这个问题的,因此现在一谈到外语教育,有些人是有抵触情绪的。

林匯棟:刚才提到的比如说individualism,在西方来讲的话,它是一个回潮,比如现在的美国人都是individualism强,但它在二战的时候,那个时候个人主义风潮其实也不是特别强。那么像今天的话,我们一直说manbetx3.0 学生是讲究collectivism,但是今天的manbetx3.0 学生,实际上年轻人也在变化。
刘道义:这个里面变化,其中就是学了西方的文化,有些东西融进来了,所以就说明了中外的文化应该是交融的,而不是说只是片面的。
那么其他还有一些教学方法上面,比如说精与泛。我们过去就是精读,缺少泛读,这个就不行,精听、泛听,都要结合,这样的话学生学得才活。说实在的,学生的这种memory(记忆),它是需要经过recycling多少次才能够有long memory(长期记忆),才能够记住的。光靠intensive reading一本书,只有几万字,可是如果你把extensive reading加上去,吸收的东西就多多了,它的里面词汇循环反复什么的,学生接触的次数就多了,当然吸收、掌握得就好。
但是这个问题,家长不懂啊,而且老师也不重视。即使是课程上面提出来了,一个学生起码泛读要30万字,就是除了这个课本本身的几万字以外,另外你阅读的得有几本书,不能光是读这么一些课文。但是这个东西的话,现在学习很难。学生他除了自己课内学习,还有课外的培训班。你看现在这个电视剧《小舍得》是不是,你可以看到学生的负担有多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虽然这么说,一个老师他马上会跟你反驳,说我没有时间处理泛听泛读的材料啊。家长也会说,孩子也会说我没时间啊。这样的话,就只能是啃书本的这一点东西。

林匯棟:所以很多东西在课内应该做到的,应该读通课本的方式,但现在实际上被交给课外,完全由课外教培机构在做这些事情。
刘道义:是,我觉得是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manbetx3.0 目前的教育跟外国比的话,有很大的差距,把孩子们累死了。曾经有这么一个教授讲,学龄前教育这个提法就不对,学龄前就不应该是要上学,要学习什么东西。他就是要玩,让他能够充分活动发展,他的智力体力各方面。
林匯棟:对,我刚好想到一个段子,就是说为什么现在manbetx3.0 家长很焦虑。有个段子是说,问现在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答,在美国肯定是够了,但是在海淀肯定不够。
刘道义:确实是开玩笑,这不是要把孩子累死。孩子在小的时候,思想、思维是比较活的,就是他有想象力,他有好奇心。你全都给他掩埋了,然后就让他死记硬背那些东西,教他学这个学那个。说老实话,你说我们为什么诺贝尔奖就没有多少个?这个里面是有问题的。
林匯棟:说到教育的评价,其实不能完全以现在的奥数啊,成绩啊来看,还有一些其他评价。现在加了一些比如说文体项目,但是就像北京的话,考虑把他们单独作为升学的分数来考量。
刘道义:说的教育是道德为上,但是实际上是功利为上了。你看,从小的小孩他就要考虑我怎么在班上当个干部,怎样争取大家对我的好感,分数什么的,能够考什么学校。你说这怎么行?
我小的时候真是没有这些东西,我们那个时候真是关心国家大事。我是出身富裕家庭,父亲开了一家照相馆,在南京还是挺有名的。小时候我也听到那些国民党什么散布的谣言,对共产党的一些谣言什么的,可是就解放的时候,国民党他老这样宣传我们要坚守什么三年,后来说三个月, 结果三周他也没坚守下来。结果国民党司令部撤走的时候,狼狈不堪,乱七八糟,给我的印象很坏。而且,南京到处都是乞丐,贫富差距很厉害了。
我在中华门附近,就是夫子庙,我们附近那边的地方周围就有一些娼妓,就是一些贫民家庭的。可是共产党一来了以后,这些叫花子都让他们去工作了,娼妓也都去从良了,一下子社会就干净了。而且,解放军进城的时候,穿着黄军装,都在人家屋檐之下睡觉,然后白天洗衣服在井上面,从我们各家去借盆,洗完了以后送回来,纪律好极了。所以,解放军给我们的印象特别好,我就对共产党改变看法了。就觉得真是不一样,(当时)共产党是为老百姓的。
我的童年并不是太愉快,我就觉得共产党好,而且抗美援朝那时候,全国真是特别团结。大家捐助前方。我在初中的时候演活报剧什么的,就觉得我们当时那种政治上面的热情高,然后又读了苏联的好多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那些书给我们的印象也特别深刻。我小时候就想当教师,人家都不愿意当教师,我愿意当教师。我们在中学的时候,还正赶上高中是“向科学进军”,所以学习也抓得非常紧,所以我一直觉得真是挺不错的,国家建设也是日新月异。
但是后来搞的这个左,上了大学以后,56年还没事,后来反右了。反右以后,然后三面红旗,教育革命等等这些东西就搞得挺那个了。但60年代初的时候又扭转了,抓教育质量,情况又不一样了,所以是起起伏伏这样的一个情况。那么现在我就觉得,国家独立了,富了、强了、好起来了。这个是好,但问题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问题。
林匯棟:正像是共产党自己所说的,现在应该“回归初心”,让小孩子也能够像以前一样,真的在学校里学到他们应该学到的东西,但也要让他们能够去拓展自己的心性,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