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的恒久魅力
在如今这个手机、电脑、办公室走廊、地铁、飞机场……各式各样的电子计时或冷冰冰地闪烁跳动、或高声喧闹搞笑提示的环境下,谁还需要依靠腕上的表来看时间?同样是一款腕表,街边小店里50元可以给孩子买只液晶跳字表作为礼物——实惠兼实用,500元可以买只著名品牌的衣饰表作为装饰——时尚而惹眼,5,000元可以买只科技感十足的钢壳苹果表搭配苹果手机——功能超越了普通手表的范畴完全是一件高科技的辅助工具,谁还愿意花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去买一只传统的机械表呢?如果你把心中的疑问对一位戴着50,000元钢壳钢带劳力士探险家I的先生或者女士说出来,回答你的多半是意味深长的微笑与宽容理解的目光。
——是的,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里,被不少人归为遥远的工业时代遗留物的机械表,不仅依然有着众多的拥趸,而且还颇受各个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们所喜爱。只不过,要将它戴在腕上,并不是简单地进店选择、刷卡、拿货、走人那么简单直接。买家们大多是受各自环境的影响喜欢上传统的机械表,又对于品牌背景、不同功能有所研究,然后才会在某个恰当的时机买一款自己心仪已久的表,简而言之传统的华贵机械表更文化、更有情感寄托。
说起来,钟表作为一个产业的兴起,甚至早于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蒸汽机,只不过如今蒸汽机已经为迅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所淘汰,而钟表业则依靠本身在技术方面的与时俱进与悠远的文化积淀一直兴旺发展到了今天。有专家认为,早在人类文明兴起之初,围绕着时间的确定与推算,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开发体系。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到16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为了准确地探索星空,或者在茫茫无边的大洋深处航行探险,包括伽里略、牛顿、哈雷等一系列走在时代前列的著名科学家,都曾经直接间接地参与过钟表技术的创新与改进。工业革命引发的大工业在manbetx app苹果 的勃然兴起,让普通百姓也必须拥有一只钟或表,以便准确地掌握时间,亿万人群因此受制于钟表显示的时间,必须步调一致地进行生活作息。进入二十世纪,受现代战争、运动的刺激,乃至汽车、飞机的发明与普及,对于时间精确度的需求超越了普通人所能直接体会的分秒层面,更让轻便实用加多功能的腕表流行起来。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戴着华贵腕表的人都会对这悠远纷繁的历史如数家珍,但他们往往能够兴致盎然地讲述其中一两个有趣、动人的故事与传说,也十分愿意多听多了解类似的传奇,让腕上嘀嗒作响的表承载更多的情感。比如说以出色的防水功能著称的劳力士蚝式表,早在1927年就曾经全程伴随着年轻的英国女士Mercedes Gleitze完成了游渡英吉利海峡的壮举,历经长达十几个小时海水浸泡依然走时如常。1960 年,瑞士海洋学家Jacques Piccard和美国海军中尉Don Walsh驾驶着Trieste潜水艇潜入位于马里亚纳海沟 (Mariana Trench)10,916米的深处,创下了的深潜纪录,陪伴他们的同样是劳力士蚝式表。最新的例子是大导演James Cameron在 2012年3月26日再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10,908米深处时,腕上装备了最新款蚝式Sky-Dweller。事实上,就连不少从来都不涉足潜水运动的人们,也不免受那些上天入海的专业行家的影响,厚重的蚝式专业潜水表时刻不离手腕。
其实,老资格的表迷们大都知道,进入二十世纪后,看似传统的机械表,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了当今的数字时代,成为现代高科技的参与者与受益者。仍以劳力士为例,虽然其被推为业内最先进的数字化生产线并不为太多的外人所知,但运用高科技开发的904L不锈钢表壳材料以出色的稳定性与柔韧性而被表迷称为“钢王”——即便是长年累月地经历汗水、风雨洗礼,不时地磕碰冲击,都一直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着出厂时的光鲜挺拔。另一个例子是已经成为劳力士表品牌标志之一的小窗凸透镜——这是从1950年代初期以后延续而来的传统,能够将日期显示放大 2.5倍。推出之初,这个凸透镜是用质地稍软的合成有机玻璃一体成型制作的。自 1970 年代起,坚硬的抗刮损蓝水晶玻璃开始替换有机玻璃,这样的凸透镜就必须依靠现代高转速高精密的机械才能够精准地加工。其最新的成就是2014年推出,运用于机械女表机芯中的Syloxi硅游丝,依靠这种高科技的新材料,将精准度及可靠性能推向极致水平。请教行家,从劳力士的表冠、表壳、表带到其内部运行不息的机芯,几乎无一没有使用上高科技材料或者以高科技手段加工的。正是数字时代高科技,才能够造就出新一代华贵而更加坚固耐用的劳力士腕表。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上,数字时代无处不在的时间显示固然有着价廉物美或者精准多功能等诸多的好处,但传统的机械钟表却更加与表主人亲密无间——你给它以动力,它为你精准的工作。传统机械钟表是为那些懂得生活,既惜时如金又不斤斤计较于分秒毫厘得失的人们准备的。附带说一句,一款华贵的传统机械钟表还有着代代相传,成为下一代人珍视的纪念品乃至收藏品与艺术品的潜质,这也是不少人选择佩戴机械钟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丁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