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香港

从人权走向公民权的香港社运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香港社会运动的增加,与回归后香港中产及中下阶层眼中的“畸变”有关,也让社运的目标从保障人权转向了争取公民权。人权和公民权的互动,再与主权和治权的矛盾纠结在一起,从而导致了香港隐性和显性的冲突不断。

【编者的话】本文为作者《香港观察》系列的第四篇。在本文中,丁学良教授以“四权纠结的香港”为主题,探讨香港今天街头社会运动不断增加的原因及目标,本文系《四权纠结的香港——北京香港30年摩擦的温床》的下篇,上篇为《香港政争之源:主权治权分歧》

香港的社会运动如今目不暇接、此起彼伏。本周和下周马上就要展开的三大街头运动——9月22日的香港大专院校学生的罢课宣誓大会、9月26日的香港大中学生罢课运动、10月1日的市民大游行(普遍预计,占领中环的行动将在这天启动),已经箭在弦上。虽然最后究竟有几千人参加罢课、有几万人参与街头运动还说不准,但此后仍会有更多更大的社会运动出场,则是必然的趋势。

这些运动的表现形态各异,已经成为国际观光的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项目。外地旅游客、特别是来自manbetx3.0 大陆的游客,对香港大中型和超大型的街头游行和集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这类社会运动参与者们的标语口号所表达的诉求五花八门,在很多外地人眼里似乎是放大了好多倍的“行为艺术”。但是经过多年的细心观察,会发现表象之下深藏着一条主动脉——香港最近二、三十年来的社会运动,其主要诉求越来越是从“人权”走向“公民权”(citizenship)。如果对这个主流走势缺乏理解,就谈不上实际有效的政策回应。

您已阅读11%(533字),剩余89%(412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manbetx20客户端下载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中间论坛

作者丁学良,1992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一直从事比较现代化的研究和教学,先后工作于哈佛大学本科生院、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作者先在manbetx20客户端下载 开设《回望30年》专栏,后在本网站开启新专栏《中间论坛》,试图在“国家”和“社会”的中间、在“政权”和“财权”的中间、在“极左派”和“极右派”的立场中间、在manbetx3.0 和外部世界的中间——即在所有这些极易发生张力的两边之间,发出评判。

相关文章

相关话题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