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肯辛顿戈尔酒店(Gore Hotel)餐厅的一盏装饰吊灯下,独自守在一张仿古餐桌旁。餐厅里非但不见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的影踪,连个人影都没有。整间餐厅空荡荡的。
我一边等候弗兰岑,一边在Twitter上看人们对他的评论。一位《泰晤士报》(Times)的专栏作家在抱怨《普丽蒂》(Purity)满篇废话。有人指出弗兰岑的小说里从没出现过黑人。还有些人对他最近在《新闻之夜》(Newsnight)上的表现十分不满,其实他只不过是做了自己常做的事——抨击互联网。
人们的这些反感情绪令我十分不解。就我个人而言,不管是2001年出版的《纠正》(The Corrections),2010年的《自由》(Freedom)还是最近出版的《普丽蒂》,我全都拜读过,而且都很喜欢。《普丽蒂》被誉为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绝命毒师》(Breaking Bad)的结合体。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连着一个星期每天都看到很晚。如今书看完了,我会怀念书中那些智慧的语句,那些人生一团糟的角色,以及书中那种复杂的情感。真是令人不解,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为何会成为——用《洛杉矶书评》(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的话来说——“可能除了坎耶•维斯特(Kanye West),全美国最受非议的艺术家”?
下午快两点时,餐厅门开了,这位伟大的美国小说家悄然登场。他穿着一件蓝色的旧线衫,一头乱蓬蓬的黑发已经有些花白,但他看起来不像56岁,更像40岁出头。他鼻子上还架着那副笨重的黑框眼镜,上次他在伦敦宣传小说时就戴着这副眼镜,当时有个爱开玩笑的家伙从他鼻子上抢走了这副眼镜,然后跳进了九曲湖——离他现在所站的位置不远,就几分钟路程。
弗兰岑刚坐下,服务员就拿着菜单快步走向我们,他似乎很高兴终于能有事做了。弗兰岑非常客气礼貌地说:“请给我一杯水,谢谢。再来一杯健怡可乐之类的饮料,可以吗?”
我问他知不知道“与FT共进午餐”。弗兰岑慢吞吞地说道:“我觉得我肯定是见过的。”听上去他很尴尬,我估计他是想表现得友善,可惜不善撒谎。
我对这家餐厅过时的装潢批评了几句,弗兰岑并不同意。在他看来,它的不受欢迎是一个优点。“在高档餐厅用餐给人感觉有点千篇一律,至少在纽约是这样,这种餐厅的顾客有些让我厌烦。他们的行径完全就是那群‘1%’,而且每天都这样,让人有些作呕,完全就像《动物农场》(Animal Farm)里那群猪。”
可是从14年前《纠正》取得轰动性成功后,他自己不也成了“1%”的一员?“就我的收入而论,是的,我确实属于1%。”他没有看向我,而是看着我们旁边一张空桌子:“但我会花时间去了解穷人,因为我是一名小说家,而穷人是人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