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间,央行决定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时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此举引发市场热议。
本次降准距离上次降准已有两年多,债券市场在经历了去年的疾风骤雨般暴跌之后,投资人普遍认为manbetx3.0 的货币宽松周期已经结束,然而降准突如其来,打破了这种短暂的共识。人们不禁要问,货币政策是否迎来了再次宽松周期?新一轮债牛能否卷土重来?
从覆盖面来看,本次降准涉及面比较广,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从这一角度,这是一个总量政策。然而上述银行又必须将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MLF,考虑到MLF主要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持有,扣除这一部分之后,两类机构在量上的增加几乎可以忽略,真正受益的仅是一小部分机构,约4000亿,与1月份定向降准规模基本相当。除此之外,受益机构对新增资金的投向还要接受央行的指导,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并纳入MPA考核。因而,本次降准在机构、投向、规模上都具有鲜明的定向特征。这看起来似乎是总量政策,实际上是结构性货币政策思维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因此,更倾向于认为,本次降准不是货币政策再次宽松周期的重启,而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组合的创立。至于置换带来的负债价格上的好处,虽然是面向全部机构,但与价格型总量政策(全面降息)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不应影响对本次降准的实质定性。
您已阅读29%(620字),剩余71%(153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