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

天南海北一碗面

范庭略:从上海弄堂口的面馆,到黑帮影片里的意面,一碗面条中,既能看到口味的分明,也可以发现文化的融合。

2017年,著名的英资地产商太古地产为旗下上海的酒店Middle House取了中文名“镛舍”,记得当时还有很多朋友好奇这个“镛”字作何解释。其实熟悉上海文化的人都多少会明白,这个字多少有些纪念这座城市过往的一位海上闻人的寓意所在。与上海本地各种随处可见的以“东方”开头的建筑物相比,反而是“镛”字既暗合了传统文化的大钟之意(本身此地也叫大中里),又与上海滩曾经的风云人物的字号暗合,而其英文本身的意思更符合这个中产阶级人数众多的城市特征,不能不说太古地产给旗下建筑物起名的水平非常之巧妙。

疫情期间的众多朋友圈视频号都把一部拍摄旧上海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片段拿出来转发,影片中葛优一脸严肃地对着镜头说:“这些人没有正常人的情感,他们不喜欢现在这些,高楼啊,秩序啊,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他们都不喜欢。或者是有什么其他目的,毁掉上海也不可惜。”都说葛优在片中饰演的人物原型就是著名的海上闻人杜月笙,这让很多对过去不了解的年轻人再次陷入了茫然之中。城市历史的建立在今天可能多少都要仰仗心灵鸡汤的泛滥,说起杜月笙的历史背景不甚了了,但是谈起他所倡导的“三碗面”,上海人恐怕倒是都很清楚。无论是情面、体面和场面,这人生中最难吃的三碗面仿佛都是对每一个在小面馆里面独自吃一碗浇头面的男人的拷问。经过两个月的防疫隔离,恐怕人们更加珍重摆在自己面前的那一碗面了。

上海人爱吃面,这个生活习惯就如同一个巴西圣保罗的男人钟爱着一家足球俱乐部一样。每个人都会珍藏一个心仪的面馆,对于面的软硬程度,对于汤头的口感,对于浇头的口味,都有自己的心水选择。从小在上海长大的本地人对于面馆的熟悉程度,就好像他们的青春期回忆一样,而且上海弄堂口的面馆倒是一直没有被连锁店给一统天下,很大程度还保留着国营食品店物美价廉的风格,早已经成为了上海市民的一部分。林林总总,从丰裕餐饮到心乐面馆,从每年都拿米其林餐盘奖的顶特勒粥面馆,到老西门的大肠面;从360元一碗的蟹家大院到从在杭州火了20年再杀到上海的小狗面馆,在2500万人的现代化大都市开了将近16000家面馆儿,这个比例确实是非常的亲民。

您已阅读39%(880字),剩余61%(139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manbetx20客户端下载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