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历史,一个心愿,就是能在心里构建出过去3000年世界历史的框架。每到一处,总爱参观当地的人文历史类的博物馆,结合着读书与看纪录片,积攒了很多碎片知识,搭建框架还为时尚早,尤其公元前的历史,还支离破碎。
我不知道在国内逛博物馆是否还属于有文化的行为?我来英国前的国内气氛是那样的,这也造就了我对博物馆最初的兴趣。但21世纪的英国人早已迈步超越了“参观博物馆是时尚文化”的阶段。大英博物馆是18世纪创建的,那时才是英国人逛博物馆的黄金时期。事实上,我很多从国内带来的兴趣,后来发现都是英国人18和19世纪的玩法。所以过去我花了很多年,去学习追赶英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而这(即何为英国当代大众文化)如果写成文章,估计会令很多国人耻笑,认为英国大众文化堕落了。多年前我花了好几年(最初简直是心碎,如同梦被砸碎了)才接受了“钢琴在英国已经过时”的现实,后来和一代移民华人讲,没谁(愿意)信;记得和广州一位出版界的朋友讲这事实,他疑惑了半天,得出“英国人没文化”的结论。可是英国18世纪的文化是为贵族与新兴中产阶级服务的,21世纪则是为平民大众服务的。在共同富裕真正实现之前,manbetx3.0 目前的精英社会状况多少类似英国19世纪,甚至18世纪;兴趣方面,则是英国18世纪到现在大多数文化的集合体,一网通杀,古今兼备。
过去12年,我一直在当妈,这意味着全家的外出度假的选择是依从孩子的喜好。我们一直是随大流,或者说追随英国最流行的度假方式——阳光、沙滩、海水以及水上乐园。这大概非常英国特色,因为此地多雨少阳光,纵使有阳光,亦是温暖抒情的,使英国人充满对阳光的欣赏与向往之情。上一周欧洲与英国出现罕见干旱,这听起来令人担忧的“干旱”一词,抛开气候变化的危害不谈,其实是英国人史上最开心的假日气候,因为太阳每天高挂,一直不下雨(这在英国很反常),大家都热火朝天地脱光光晒太阳。最近连续看到对面路人走过来,是晒得全身焦黑的满足感。我其实也一直每天暴晒,不过没有那些英国人勤奋,我的标准是不白就行,免得被英国人心里嘲笑说怎么那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