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20年代末,艺术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逐渐厌倦自己“尼斯时期”(1917-1930)的室内装饰与人物肖像画风格,创作的架上绘画日益减少。1929年11月21日,他在给女儿玛格丽特(Marguerite)的家书中写道:“我数次尝试坐下来(画画),但面对画布,我却毫无想法。” 马蒂斯的这段架上绘画瓶颈期持续数年,正如他艺术生涯早期的经历----试图推进自己创作上的突破,是个极为痛苦的挣扎过程。1930年9月,马蒂斯跨洋访问美国,在这次旅途中,他拜访了费城郊区梅里恩(Merion)的收藏家阿尔伯特•巴恩斯(Albert C. Barnes),原本是为看看巴恩斯基金会所收藏的、自己很久没见的一批旧作。在这次会面中,巴恩斯提出委托马蒂斯创作基金会入口墙面的壁画的想法,马蒂斯欣然接受,因为由此他有机会“在大规模平面的尺度上表达自己”。
为了完成这幅名为“舞蹈” (The Dance)的大型委托创作,马蒂斯投入逾两年的精力。此过程虽然不乏波折,但最终成为马蒂斯进入架上创作新阶段的催化剂。30年代中后期,马蒂斯恢复了架上绘画的多产,而他在“舞蹈”壁画创作过程中发展出的工作方法,如通过涂色的剪纸来安排各种平面构图的可能性等,亦在他晚期的创作中达到至臻状态。
马蒂斯30年代的创作,在视像元素的流动性、线条与色彩间的能量张力、构图与空间关系的清晰性等方面都突破了“尼斯时期”的绘画。同时,他通过再次回归艺术生涯早期所使用过的构图图案,例如半封闭的环形群舞形象、农牧神与仙女形象等,将自己的架上创作带入新的自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