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特殊教育

休学的背后,优秀学生也需要“特殊教育”

徐海娜:现代教育目标主要包括认知、情意/心理和技能三个方面,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偏重认知的部分,却忽略了情意或心理的发展,技能更不受重视。
访问错误

555,你找的页面不见了,正在载入首页,请稍候.......


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出现抑郁症或者其他问题,孩子们才会休学。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曾经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休学过,因此上了两次初一。可是,现在的孩子们休学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休学的,还是优秀的、出类拔萃的“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成绩优秀的孩子们,还有一些常人眼中的“资优生”,也会不想上学呢?有人说,他们没有生病,也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不上学,只是单纯地不想去上学。当然不想上学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是每一起休学案例背后的原因都很复杂,因为个体经历和家庭、学校等环境方面有许许多多的差异,很难一概而论。本文想要讨论的是其中一个可能被家庭和学校共同忽略的方面,那就是针对资优学生的“特殊教育”的缺失。

我在香港修读特殊教育文凭的时候,有一门课叫“认识及支援资优学童”。什么是“资优学童”?我们简单理解就是智商高的优秀学生,包括天才等等。通常来说,人们理解的特殊教育,都针对的是自闭症谱系障碍、读写障碍、听障、过度活跃/专注力不足(同一种障碍的两种表现)等等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童。为什么资优教育也会被纳入特殊教育的范畴之中呢?

我一开始的时候,也质疑过这个文凭课程的内容设置。但是读了才知道,这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资优学生也实实在在地需要特殊教育。针对资优学生的特殊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很多低成就资优生,还令他们生活得不快乐。这里所谓低成就,简单地说就是资优学生的学业和各方面的表现,不符合他们的能力或潜能应该达到的水准。对于资优生个人来说,人格难以得到舒展,难以做出和他们天赋相符的成就。这既是对于他们天分的浪费,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在人才方面的损失。

您已阅读20%(671字),剩余80%(273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manbetx20客户端下载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另一片星空

徐海娜:童书创作者、艺术从业者、儿童导师、前电视媒体人,现居新加坡。曾于香港和新加坡从事绘画、特殊儿童教育,以及电子互动童书行业;同时担任manbetx3.0 内地、manbetx3.0 香港、新加坡等地,部分杂志和报纸的特约记者和撰稿人。近年在新加坡出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系列绘本8本,其中《他们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和《手机消失的一天》分别获得新加坡2022年度和2023年度的“大众读者票选好书奖”。

相关文章

相关话题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