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

味不同,不相为谋

范庭略:那些溢美之词与毒舌点评,在如何塑造着餐饮生态,又会如何影响人们的口味?

谁在负责味道?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难道不是厨师负责味道吗?仔细想想,其实不是。负责人们味道的是抖音、大众点评、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种短视频,反而是厨师并不会负责我们的味道,因为在接触到厨师的作品之前,我们就已经被社交媒体的定向喂食给分别赶进了各自感到舒服的通道里。而在这个通道里面,则是由被选中的厨师来负责提供符合这一选择条件的味道。

那么谁又来负责品味呢?是那些坐在实验室里面的感官小组的教授们吗?还是那些为了自己的味蕾而被各大公司重金投保的品鉴师?在咖啡行业、在烈酒行业、在啤酒行业、在乳制品行业、在橄榄油行业,都会有神一样存在的品鉴大师。但是他们负责的是口味,这与品味无关。品味的造就与养成,应该是美食评论家以及美食作家来完成的。

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美食评论家甚至比影评家还要可恶,因为影评家无论是烂番茄还是金扫帚,他们只能去评判一个已经完成的影视作品。而且这个影视作品无论是受到观众的喜欢还是厌恶,都不影响它在庞大的各种销售渠道里面漂流:从最初的院线,到后来的DVD和录像带或者盗版碟市场,还有可能是流媒体观影网站。总之它们原先以塑料粒子的形式后来以比特的形式,一直在一个庞大的观影宇宙里面漂流着。撇开已经到手的收益不谈,每一个演员在影视作品出街的之前,就完成了他们的银幕形象创作,即便是过了80年以后,电影《公民凯恩》依旧被人在议论和观赏。

您已阅读12%(572字),剩余88%(416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manbetx20客户端下载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