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还是通缩,这是一个问题。
从宏观数据而言,通缩的证据很明显,相关数据在连续下行。与企业关系最为紧密的生产物价指数PPI四月同比下滑-2.5%;与居民生活最为紧密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四月同比上升0.3%。与物价形势紧密相关的货币数据也出现下滑,今年前4月社融增量累计为12.7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3.04万亿元,4月广义货币(M2)M2同比增长7.2%,M1同比则下降1.4%。无论如何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季节性或者结构性因素,企业和居民对于投资与消费的态度,已经昭然若揭。通缩的阴霾,似乎无可避免地挂在每个人面前。
矛盾的是,在社交媒体界,通胀再来的声音也始终挥之不去,不少人视之为犹如随时会死灰复燃的烈焰。新闻方面,各地陆续传出水、燃气、公交等公共事业涨价通知,比如广州将调整自来水价格方案中,涨幅最高达96.96%。高铁也有涨价动作,甚至康师傅方便面也有即将涨价。每一波涨价之后,都在社交媒体激发对通胀的议论。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或者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也有好事者贴上大通胀即将来临的标签。
您已阅读21%(448字),剩余79%(170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