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未来,共生永存-可持续发展

从ESG运动的兴衰看利益相关者论的沉浮

郑志刚:既然ESG其实根本无法激发消费者持续的购买热情,ESG投入如何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回报?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是主张企业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履行纳入公司治理的日常决策环节的概念。在20多年的时间里,ESG已从联合国发起的一项企业社会责任倡议,演化为波及每一家企业治理实践的一项manbetx app苹果 运动。

长期以来,ESG运动的鼓吹者试图建立一家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将树立良好企业公众形象,以此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由此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回报的实现机制链条。然而,最近纽约大学的Sinja Leonelli与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Maximilian Muhn、Thomas Rauter和Gurpal Sran四位学者完成的一项研究令这些鼓吹者备受打击。在针对消费者态度开展的一项有2万4千多名受访者参与的实验调查中,他们的研究发现,企业的ESG信息披露对客户的消费行为其实影响甚微。尽管受访者在调查中表达了对ESG负责任企业产品的购买意向,但在调查实验结束后的第三或第四周,这些微小的增长变化就消失了(参见Leonelli,Muhn,Rauter and Sran于2024年的工作论文“How do consumers use firm disclosure?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field experiment”,https://ssrn.com/abstract=4687694)。上述结果表明,既然ESG其实根本无法激发消费者持续的购买热情,ESG投入如何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回报?!ESG运动的鼓吹者试图建立的ESG价值创造实现机制链条在信服的经验证据下就此断裂了。这一研究结果对于ESG运动可谓“致命的一击”。

我们看到,一方面是ESG运动无法提供信服的经验证据来表明,进而说服企业ESG投入从长期看可以为其带来稳定的价值增加;而另一方面却是各种肉眼可见的公司治理成本的付出。在各种动机复杂的社会力量共同营造的ESG运动氛围下,公司不得不在并非主业和核心竞争力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履行上投入大量的资本和精力,导致公司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公司治理成本不断攀升,初衷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ESG却事与愿违地动摇了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参见郑志刚,《公司治理的成本问题》,《比较》,2024年第3辑)。因而ESG运动在公益愿景的伪装下正在演变为一项治理陷阱,使很多企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从治理失败到治理陷阱——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现实视角》)。

您已阅读20%(1001字),剩余80%(409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manbetx20客户端下载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