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

为什么人类应该从DeepSeek的“共情”机制中反向学习?

章扬清:对情绪的关怀是一种稀缺资源。AI可能成为很多人的“数字妈妈”,在AI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回应中,很多人可能会被重新“养育”。

利用寒假“弯道超车”,真的有必要吗?

徐海娜:上学要有上学的样子,寒假就要有寒假的样子。寒假,也许正是我们学会放下焦虑,好好经营亲子关系的最好时机。

《好东西》,当代育儿理想图

偏见的背后,除了性别文化之外,问题可能还在于我们的社会对亲子关系缺乏更多的想象与实践,对人的主体性还没有足够的尊重和容忍度。

教育
你可以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吗?

徐海娜:“重要他人”帮助孩子了解、突破自己,提升看待生命的眼界和高度,提供更辽阔的视野,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充满爱的力量。

青春期
《头脑特工队2》:适度焦虑是成长的需要

徐海娜:青春期是人生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不是只有学习和考试。当我们能够理解青春期焦虑时,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孩子们。

不等于“快乐教育”的美国学前教育:不快乐和快乐一样重要

杨璐:社会情感学习包括两方面——理解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与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比起尽早地学会认字、数数,“理解关系和情感”的重要性需要更多地被提起。

“手机争夺战”到底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徐海娜:当我们不想要孩子把手机当成唯一娱乐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努力想办法,去把闲暇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去做他们想做的一切。

厌学,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章扬清:因为“厌学”来咨询室的manbetx3.0 孩子,远远多于他们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厌学绝对是孩子应对manbetx3.0 父母的杀手锏,父母无计可施,才会敲开心理咨询室的门。

教育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怎么办?

徐海娜:人们喜欢和容易沉迷电子产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有客观原因,也有一个人的内在需求。我们不能总是批评指责,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因于孩子们。

教育
“厌童症”是谁的问题?

海雅涵:成年人自己情绪稳定很重要。“熊孩子”行为一发不可收拾,往往是因为家长在孩子稍微有哭闹的时候就过度紧张,觉得要马上制止孩子,否则自己会觉得“丢脸”。

预防儿童自杀,须关注情绪和社交

徐海娜:人们从教育的角度来谈论“社交”的时候,总喜欢说,社交能力是未来需要的一种竞争力,却较少从精神健康的角度来认识社交的重要性。

成年后,我们为何还带着“好孩子综合症”?

章扬清:“好孩子综合症”指孩子为了达到父母期待中的样子而过度努力。这样的孩子看似懂事听话和省心,却因为真实的自我不被看见,在长期发展中会遭遇很多潜在的困难。

在最不服管的青春期,怎么做不说教的父母?

徐海娜:青春期是一场明里暗里与父母较劲的人生“控制权”的争夺战,如果家长想要继续发挥影响力,就需要转变教育方式,认识到孩子的心理特点,放下什么都想要掌控的心态。

学习
“躺平”是孩子的自我防卫机制,但家长能做的还有更多

专访脑科学与学习策略专家王瑶:当孩子的学习困难,撞上一个被后疫情、互联网、躺平、焦虑和“碎片化”定义的时代。

2023,育儿需要一点“松弛感”

徐海娜:如果不想让我们的后代继承我们的这种紧张感,就需要在育儿生活中打造我们自己和孩子们的心理韧性。

复课了,但如果你还不想把孩子放回幼儿园

杨璐:在家陪伴孩子的时候,不必总想“教”孩子做什么。“教”的过程会让孩子失去了主动探索和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
耶鲁情商中心的一把“尺子”,如何帮孩子调节情绪?

海雅涵:孩子突然崩溃、大哭、状态反常,往往是遇到了未知的情绪,也可能是在其语言表达能力之外的情绪。

宠物是最好的人性满足方案吗?

秦轩:宠物是人和自然共同合作了无数年共同创作的某种产品,它又比任何的人造物都更不“自然”。

父亲节
父亲节那天我不想当全职爸爸

秦轩:爸爸们都应该体验一下全职在家带娃上一学期网课的感受。

隔离在家的话,不如和孩子跳支舞吧

秦轩:对于绝大多数有娃家庭来说,带娃才是居家隔离最大的挑战吧。养条狗还得天天出去遛一遛,何况养个娃。

阅读
爱看书的习惯如何才能持久

徐海娜:孩子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去阅读?家长和老师是否充当了合适的“引路人”?有些做法究竟是在培育阅读习惯,还是在摧毁阅读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