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人物
对话冯唐:打好这手牌,过好这一生

当这位以“做成事情”为使命的前职业经理人,遇到了一个消解一切确定性的创业时代,“成事”本身,也变成了一场充满即兴和碰撞的“真人秀”。

文学
若即若离的故乡和那片“无用的土地”

崔莹:华裔作家欧大旭的新作《南方》,并没有铺陈戏剧性的高潮,却在细腻之处展开探讨:在巨变时代,是什么在决定着人们的亲疏和进退。

对话2024布克奖得主萨曼莎•哈维:书写太空旅途中的“乡愁”

张璐诗:小说《轨道》通过宇航员的视角,写出了太空旅行的瑰丽,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近似乡愁的感情:距离地球最远时,却最感到是地球的一份子。

文学
对话李翊云:我在寻找那种读过之后依然鲜活的书

作为2024年布克奖的评委,李翊云说,她看待一本书的眼光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有些书写即便并不完美,她也会尝试去理解作者付出了哪些努力。

文学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原著作者:写出那个活生生的人

崔莹:安德烈•艾席蒙关于写作的建议是:不必用复杂的语言去描述原本简单的东西;不必像研究生那样写出一篇论文,却把读者抹杀得一干二净。

阅读
爱丁堡图书节总监:曾有人说书的死期到了,但这并没有发生

崔莹:和manbetx3.0 文化渊源颇深的苏格兰人Jenny Niven相信,人们总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的故事,了解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人生状态。

文学
《猜火车》作者欧文•威尔士:谈谈那些“离谱”的角色

崔莹:从书写工人阶级到罪案小说,这位苏格兰畅销书作家表示,他喜欢“承受压力的人物”,也愿意把文字弄的乱七八糟。

文学
布克国际文学奖管理人:人类通过文学互相给予

张璐诗:费埃梅塔•洛柯认为,文学是最能使人共情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学,你可以穿上别人的鞋,使用他人的想像,从而了解栖居在一个故事中的感受。

文学
听布克奖华人评委谈谈书写与阅读

陈琼玛表示,在担任布克奖评委的大半年里,她每月都要完成高强度的阅读和讨论。评委遴选作品的出发点,并非因为某个热门话题,而是更加看重写作的细节。

文学
在远去的槟城遇见毛姆

在小说《门屋》中,陈团英以作家毛姆的经历串联起一个虚实交叠的故事,重现了上世纪殖民地时期的槟城以及那里的人物与往事。

文学
李翊云:故事的主人公早就在那里,我只需要找到他们

崔莹:通过讲述两位法国少女策划的一次文学骗局,李翊云希望探讨真实和虚构、流放和野心等议题,她的《鹅之书》也因此同时弥漫着童话的氛围与绝望的气息。

中文
如何区分中文教师的水平?

林原:写作应是检验中文教师水平的“试金石”。对中文教育而言,写作水平高未必成名师,但名师应以写作水平高为前提。

文学
一个广告人的“鬼故事”

崔莹:今年的布克奖得主卡鲁纳蒂拉卡,本职是一位广告撰稿人,他坚持在凌晨写作,最终完成了一部惊悚尖刻、直击黑暗的杰作。

留学
谷爱凌的写作才能比回国参加奥数班更值得关注

武质:突显个人特质,能表达出真情实感的自述,有时会超越语言,比任何标准测试高分更能打动招生官。

文学
“我翻译《射雕英雄传》的日子”

胥一凝:张菁是英文版《射雕》的两位译者之一,